歐洲劇集市場及產業發展趨勢 - Series Mania展會觀察報導文章(二)

作者:王宥中/發布日期:2021/10/07

法國里爾 Series Mania 劇集展(以下稱劇集展)去年受新冠疫情影響被迫取消,經歷兩次延期後,終於在 2021 年8 月 26 日至 9 月 2 日於法國里爾舉行第 11 屆,共吸引超過 54,000 名觀眾及 2,500 名來自 66 個國家的業界人士蒞臨現場或以線上方式共襄盛舉。

 

文化內容策進院(文策院)為協助臺灣劇集邁向國際市場,今年以「線上臺灣館」方式參與劇集展,並與官方合作推出「臺法連線推介發表會」以「Taiwan Series Showcase and Co-production Incentives」為題,旨在向國際買家推廣多元且優質的台灣劇集,也介紹與台灣國際合製的優勢與機制。

 

究竟歐洲市場對亞洲(註1)及台灣內容的接受度為何?這篇文章藉由入選劇集展的亞洲劇集來分析歐洲市場的偏好,並透過劇集展建立的扶持體系和產業生態系,來說明歐洲劇集產業發展的趨勢。

 

 

文策院與 Series Mania 劇集展官方合作舉辦「臺法連線推介發表會」臺灣現場

 

歐洲市場關注類型鮮明且高概念的亞洲內容

2012 至 2016 年之間,Netflix 在歐洲市場由北到南、由西到東快速擴張版圖,以全球同步發行、整套節目同時上架的模式挑戰既有的市場生態。2016 年開始,非英語發音、由世界各地製作團隊所打造的原創內容,透過 Netflix 提供的語言及字幕本地化服務,逐漸進入全球觀眾的視野。在這樣的脈絡之下,越來越多的觀眾,特別是習慣使用網路的年輕世代,開始願意嘗試來自不同國家、非英語發音的高品質劇集。

翻開 Series Mania 劇集展近年來的片單(註2),2018 和 2020 年皆有日劇入選國際觀摩單元。首先是《預兆散步的侵略者》(予兆散歩する侵略者):著名導演黑澤清改編前川知大 2005 年創作的舞台劇《散步的侵略者》,先在 2017 年推出同名電影,又以此為基礎發展出5集30分鐘的劇集版番外篇。該劇由 Wowow 電視台出品,卡司包含夏帆、染谷將太及東出昌大,講述會模仿人類的外星族群準備入侵地球的科幻懸疑故事。鮮明的類型加上高概念的故事設定,使不了解日劇文化的歐洲觀眾也能感興趣。

再來是 2020 年的《坡道上的家》(坂の途中の家)。同樣由 Wowow 出品,改編自角田光代 2010 年的小說,故事圍繞一起震驚社會的殺童案。一名母親遭控將自己的孩子溺斃於浴缸中,由柴崎幸飾演的家庭主婦被選為該案的陪審團候補成員,需出庭了解案件的細節,卻不知不覺將被告人的經歷與自己同為母親的遭遇重疊在一起。該劇以獨特的攝影風格描繪日本現代家庭的黑暗面,在抽絲剝繭的過程中,細膩地反映女性陷於家庭及社會價值體系的困境。即使不熟稔日本社會的歐洲觀眾,也能在法庭懸疑劇的類型框架中透過明確的故事線來理解主角的內心世界。

至於韓劇,自 2019 年開始連續三年都有作品入選國際觀摩單元。首先是以驅魔為題材的 OCN 原創劇集《客:The Guest》(손:The Guest),講述韓式靈媒、司祭和刑警與靈異犯罪互相較量的故事,雜揉了鬼神宗教元素,情節極為血腥暴力。由《屍速列車》導演延尚昊編劇、《冠軍大叔》導演金容完執導的 tvN 靈異劇集《謗法》(The Cursed),劇情敘述一名富有正義感的女記者,打算揭發韓國財閥企業的暗黑秘密,意外與能使用「謗法」詛咒殺人的少女展開合作。同樣由 tvN 出品的《窺探》(Mouse),是以「帶有精神變態基因的小孩」做為高概念而展開的驚悚懸疑推理故事。

另外值得關注的尚有入選 2019 年國際觀摩單元的 HBO Asia 原創劇集《亞洲怪談》(Folklore)。格式為6集、每集 60 分鐘的恐怖劇集,由著名新加坡導演邱金海統籌,找來印尼、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的導演,以亞洲現代社會做為背景詮釋各國流傳已久的迷信及民間傳說。該劇推出後廣受好評,入選包含多倫多在內的許多國際影展,華納傳媒已決定推出第二季。

由於歐洲觀眾不認識亞洲的偶像明星,對於亞洲式的愛情觀與幽默感也難有共鳴,所以入選劇集展的亞洲作品並非稱霸主流市場的浪漫愛情喜劇,而是以犯罪推理、驚悚懸疑、恐怖靈異或科幻的鮮明類型,結合高概念的故事來吸引對特定類型感興趣的既有觀眾群。

除了劇集之外,電影市場同樣反映出歐洲觀眾對亞洲內容的偏好。近年在歐洲三大影展曝光的類型電影,例如《末日列車》、《屍速列車》、《下女的誘惑》、《玉子》、《寄生上流》及《屍速列車2:感染半島》,亦在法國和歐洲其他主要電影市場創造突破性的票房成績(註3)。

從以上的觀察來看,我們可以確定歐洲市場不再只關注歐美內容,也開始對於來自地球另一端的亞洲影視作品感到好奇。至於歐洲劇集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則可透過劇集展的扶持體系和產業生態系來說明。

 

劇集展論壇單元的活動場地里爾大皇宮之接待大廳。攝影:王宥中

 

歐洲模式:「從提案到首映」的扶持體系和產業生態系

2021 年的策展團隊從 462 部來自 40 個國家的作品中,選出超過 50 部來自 22 個國家的新劇集作為節目內容。今年的片單首次出現哥倫比亞、土耳其、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以及台灣的作品,而美劇的比重則明顯下降,主要是因為展會取消了自 2019年創立的「美國製造」(Made in USA)單元。至於受業界人士矚目的合製提案大會(Co-Pro Pitching Sessions)則收到來自 59 個國家、多達 560 件的企劃案(比去年多了一倍)。入選的 15 組團隊在一間容納 450 人的演講廳進行每組7分鐘的提案,最後由專業人士組成的國際評審團授予最佳企劃案,並頒發 5 萬歐元的獎金。

若觀察劇集展近年來的節目內容,會發現提案大會逐漸成為選片的風向球。許多入選的企劃案藉由提案找到資金及合製團隊,經過幾年完成作品後再次返回劇集展,有些入選競賽或觀摩單元以獲得高度的媒體關注,有些則直接進入官方專業論壇放映(Forum Exclusives)的環節,在市場上進行推廣及曝光。

今年有兩部得獎作品便是遵循上述的發展模式。首先是以 80 年代冰島漁業經濟為故事背景的冰島政治劇集 Blackport(暫譯《黑色港灣》),該劇先在 2018 年的提案大會中曝光企劃案,找到法國的國際發行公司 About Premium Content 以及德法電視台 ARTE 的資金,於 2021 年完成作品並回到里爾世界首映,最後奪下國際競賽單元的最佳劇集獎。無獨有偶,來自克羅埃西亞的劇集 The Last Social Artefact(暫譯《末代工廠》)先入選 2017 年的提案大會,作品完成後重返劇集展首映,並獲得今年國際觀摩單元的最佳劇集獎。由此可見,劇集展「從提案到首映」的完整扶持體系已然成熟,即使是歐洲小國的劇集也能獲得資源,並受到媒體及市場的關注。

今年全新推出的 Series Mania Institute 計畫,使劇集展從原本的展映及產業活動延伸到教育的層級。首先啟動的項目為 Eureka Series(暫譯為歐洲劇集學院),集合六個歐洲國家(法國、德國、波蘭、挪威、義大利和西班牙)的電影學校資源,設計一門以英語授課、為期14周的學程,目標是培養編劇及製片人才,鼓勵創作適合歐洲合製的劇集故事。

從人才培育、故事孵化、團隊媒合、募集資金到最後的市場曝光,劇集展以組織的力量,積極串接產業中的每一個環節。一個重視合作與交流的平台應運而生,目標是打造完整的歐洲劇集扶持體系及產業生態系。在這塊沃土中茁壯的新一代創作者,將是推動歐洲影視內容不斷創新的基礎。

 

以 80 年代冰島漁業經濟為故事背景的劇集Blackport(暫譯《黑色港灣》),奪下2021年國際競賽單元的最佳劇集獎。攝影:王宥中

 

如何面對高度全球化的內容市場?

如果再次透過文章開頭的問題來反思:究竟歐洲市場對亞洲及台灣內容的接受度為何?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亞洲劇集已逐漸進入歐洲觀眾的視野之中。透過文策院從企劃開發到進入國際市場的完整扶持機制,今年有 4 部來自台灣的作品首次進軍劇集展(註4),這也再次說明歐洲市場對亞洲內容已不再感到陌生。

國際影音串流平台的盛行開啟了內容產業全球化的時代,許多台灣劇集沒有技術障礙地進入世界各地觀眾的節目選單中。然而,伴隨而來的嚴酷事實則是台灣劇集同時也必須跟全世界的作品競爭,包含同樣來自亞洲的韓劇與日劇。許多人口及市場規模都比台灣還要小的歐洲國家,也正面臨同樣的挑戰。

針對如此困難的課題,法國里爾 Series Mania 劇集展以歐洲的方法做出回應。該組織在擴張規模的同時,費勁心思打造出「從提案到首映」的扶持體系,並建立歐洲劇集生態系,諭示了歐洲影視產業的未來將朝向國際合作、資源整合、共享文化的方向前進。我們可以從中讀出很明確的發展策略:影視內容是後疫情時代振興經濟的重點產業,而歐洲本土劇集必須在人才、創意、技術、資本和文化上團結合作,才能在高度全球化的內容市場中保有競爭力。

 

國際競賽單元的放映場地之一:Le Nouveau Siècle。攝影:王宥中

 

註1:本文討論的亞洲取其狹義,指東亞及東南亞。

註2:本文以2018年、2019年、2020年(完成選片但活動取消)及2021年於里爾舉行的劇集展節目內容為主要分析對象,範圍包含國際競賽(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國際觀摩(International Panorama)、「短形式」競賽(Short Forms Competition)以及論壇中的獨家放映(Forum Exclusives)以及合製提案大會(Co-Pro Pitching Sessions)。2017年以前在巴黎舉行的劇集展,由於年代久遠而無法反映當前的產業情況,加上策展方式及規模都與里爾版本有明顯差異,因此不列入分析範圍中。

註3:歐洲票房資料主要參考法國票房檢索系統提供的數據(http://www.jpbox-office.com/charts_france.php?view=&filtre=pays&infla=0),以及歐洲票房檢索系統提供的數據(https://lumiere.obs.coe.int/web/search/\)。

註4:2021年進軍劇集展的台灣作品包含:曾獲文策院與影音平台 GagaOOLala 合辦「GPS 國際提案大會」金獎、入圍國際競賽「短形式」單元(Short Forms Competition)的《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於2020年文策院主辦之「創意內容大會 TCCF」正式發表的《大債時代》,以及透過文策院與金馬創投會議合辦「Series X TCCF 國際媒合專場」提案、進而獲 Series Mania 展會代表關注的作品《我願意》,雙雙入選官方專業論壇放映單元(Forum Exclusives);此外,透過文策院向 Series Mania 展會提供的出版影視媒合書單,而受到國際專業人士選入「Book-to-Screen」單元的懸疑偵探小說《沙瑪基的惡靈》也,成為官方推薦 10 部出版作品中,唯一入選的華文書籍。(文策院新聞稿: https://taicca.tw/article/a96464b9)

 

延伸閱讀:Series Mania 打造坎城等級的劇集國際盛會 - 展會觀察報導文章(一)

 

文章轉載自歐洲劇集市場及產業發展趨勢 - Series Mania展會觀察報導文章(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