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文史題材推薦:雷盟弟的戰地童年
擁有濃厚歷史底蘊的臺灣,是創作者珍貴且龐大的靈感寶庫。創作者透過豐富的內容作品,將臺灣生命力擴散出去,感動萬千人心。同時也擁有著豐沛文化實力的臺灣,文化產業發展蓬勃,題材類型十分多元,其中具有深刻在地特色的文史題材,便是內容市場的好題材💫
2023年文策院持續與文史單位合作,亦首次獨立挖掘在地題材,邀請作者呂其正與插畫家洪添賢共同協力,新增12件文史題材,以下將依不同類型分為5篇專題,為大家推薦。
今年新增的題材資料,文字以突出故事性的筆法切入,精扼地介紹題材內容,並附有數則延伸閱讀資料,以供查找。
題材插畫則採用類似漫畫繪製線條網點風格與分鏡分隔的形式,旨在提供讀者在閱讀文字之外的豐富視覺體驗,同時也融入故事性畫面,激發讀者對臺灣歷史的興趣。
此外,為了讓讀者自行探尋故事來龍去脈,插畫家特意設計的空白對話框,也希望延伸讀者更多創意發想,進而促進題材應用與創作。
文策院期待藉由持續推動「文史題材推薦」,豐富內容市場的多樣性🎬催生更多臺灣獨特IP的開發 !
離島/馬祖題材:雷盟弟的戰地童年
出版社:二魚文化,作者:夏淑華、陳天順,出版日期:2009/06
離島題材總顧問: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林瑋嬪教授
小小雷盟弟在家人的齊心關注下準備誕生到這個世界了!
這讓住在橋仔村澳口旁的曹家眾人,紛紛緊張地觀看產房內的大小動靜,照明設備,偶爾伴隨簡短的斷電,在這平常是稀鬆小事,但今天不一樣,所有人都希望光明持續照耀,千萬不要出了甚麼意外。
大門木栓忽然叩、叩、叩地搖了起來,原來是爸爸淋著大雨趕回來了,夜晚時間的他,原本必須在村子中心,跟著指導員和村人組成的民防隊隊員,一同學習這一季的心戰守則,但放心不下妻子情況的爸爸,還是千拜託、萬拜託他私下有交情的部隊長官,讓他能提早一點回家。家中年紀最大的孩子,小萍,急忙地開了大門,幫爸爸卸下了身上的斗篷、斗笠,拍打掉爸爸身上的雨點水滴。爸爸作為男人家,不好意思直接進房看看他心心念念的妻子,不然,大男人的自尊會被說話的。
爸爸也只好跟著大家一起看客廳中唯一的燈泡,一隻飛蟲、兩隻飛蟲、三隻飛蟲......時間好像停止了,媽媽身體痛苦的尖叫聲大聲地連屋瓦都顫慄了起來。爸爸聽到熱水煮沸的聲音,肩膀一扛快步讓負責生產的婦人接手過去,就在這時,產婆說:「看到頭了!看到頭了!」。再用力一點!再忍耐一些!
「啊,是個男孩子!」
哭聲隨即從產房內吶喊到客廳,來探望的鄰居們也放心了。雖然宵禁時間已過,但躡手躡腳地走回去不會怎麼樣的。
當天正值農曆16號,大雨下完,烏雲散去,皎潔月光出現,灑在廟口前照亮了白馬大王廟,爸爸在屋裡往廟宇的方向跪了下來,感謝大王的保佑,祈求母子倆與家裏的一切順利,祈禱未來的收穫更好、更富裕。
這樣的小故事,如果在1970年代--兩岸關係緊張的馬祖列島上,就會有截然不同的意義……
-
禁忌的軍事管制
馬祖由四個鄉組成,人口約一萬多人。有許多福建沿海的漁民來此定居,發展了獨特的漁業文化。討海人,清晨就出海捕撈海產,黃魚、大蝦、九孔等等,海鮮料理是餐桌日常,他們也將海產出口到其他地區,為馬祖帶來了經濟收入。
但是討海人的生活,也因為成為軍事前線,受到軍事管制的影響。
漁穫中,以蝦皮最為受漁民喜愛。蝦皮處理要先在沙灘上作業,將蝦皮放入專用的木桶之後,再以特製工具,篩出雜魚和觸鬚,最後將蝦皮煮熟曬乾,才能上市販賣。這麼費時費力,因此常常到了夜間管制時間,都無法完成,漁民當天的生計形同白費,與軍隊發生摩擦衝突。
討海人一心補撈漁獲,不小心越界,漁船沒有如期歸來,在軍事管制的當時,讓家中妻小陷入焦急害怕,到廟宇祈求上天保佑、神仙顯靈。惟有被軍方確認過漁民身分,才得到釋放,逃過一劫。馬祖充滿危機與緊張感的漁業文化,圍繞著今日我們難以想像的高壓氛圍。
-
堅韌的馬祖女性
其實,帶來巨大影響的不只是軍隊,堅強的女性也是撐起馬祖發展的重要支柱。馬祖人們視母親猶如圈緊木桶的束帶,一個家庭如果沒有母親,便會四散離去。彷彿餐廳大廚的母親,用溫暖大灶變出許多美食,凝聚了全家情感。
隨著軍人大量進駐馬祖,女性的身份地位也開始產生變化,她們試著尋找市場商機,踏出家門,從阿兵哥身上,為家人賺取金錢。馬祖小女孩,看著母親堅毅的身影成長。
到了更後來,馬祖人為了生計,到陌生遠方的臺灣打拼。全家人聽從母親指揮,同舟共濟,穩紮穩打地建構新生活。也有馬祖年輕女性選擇到桃園工廠上班。對她們來說,環境讓她們學會自主與獨立,不同於上一代,她們擁有全新的自我認同。
堅毅務實的馬祖女性,渴求擁有溫暖幸福的家庭,夢想追求美好生活。她們的身影如同小丘上花朵,隨著海風綻放美麗,寫著屬於她們自己的故事。
-
奇幻的神靈傳說
馬祖列島有著許多與對岸相似,細節卻又不同的中華文化。有著特殊脈絡與解釋的信仰與儀式背後,常有口耳相傳並歷史悠遠長流的傳說故事。
在馬祖,基於尊重死者以及傳統信仰的因素,居民若在海邊遇到漂流屍體,往往會將屍體「神格化」,建造廟宇祭祀對方。相傳清代年間 ,澳口飄來一具浮屍,居民安葬後,白馬文武大王透過乩童轉達命令,令村民建廟祭祀。廟宇興建完成後,大王在漁船迷航時,或風雨來臨前,展現祂的神蹟,以燈火聚光,指引方位,保佑居民平安出海。
馬祖也有特別的擺暝文化。元宵節前後,不同聚落的村民會合力將廟宇中的插旗乩座抬起,在聚落內巡境,乩座猛烈搖晃,旋轉擺盪,甚至敲打神壇桌面。遇到隔壁村庄的乩座,便比起聲勢與力量,看哪邊乩座能多前進一些。不同神明打交道的交流方式,十分有趣。
-
- 其他2023年新增文史題材請往這裡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