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文史題材推薦:破墳而出的戴勝鳥
擁有濃厚歷史底蘊的臺灣,是創作者珍貴且龐大的靈感寶庫。創作者透過豐富的內容作品,將臺灣生命力擴散出去,感動萬千人心。同時也擁有著豐沛文化實力的臺灣,文化產業發展蓬勃,題材類型十分多元,其中具有深刻在地特色的文史題材,便是內容市場的好題材💫
2023年文策院持續與文史單位合作,亦首次獨立挖掘在地題材,邀請作者呂其正與插畫家洪添賢共同協力,新增12件文史題材,依不同類型,分為5篇專題為大家推薦。
今年新增的題材資料,文字以突出故事性的筆法切入,精扼地介紹題材內容,並附有數則延伸閱讀資料,以供查找。
題材插畫則採用類似漫畫繪製線條網點風格與分鏡分隔的形式,旨在提供讀者在閱讀文字之外的豐富視覺體驗,同時也融入故事性畫面,激發讀者對臺灣歷史的興趣。
此外,為了讓讀者自行探尋故事來龍去脈,插畫家特意設計的空白對話框,也希望延伸讀者更多創意發想,進而促進題材應用與創作。
文策院期待藉由持續推動「文史題材推薦」,推薦這些極富臺灣特色的故事,豐富內容市場的多樣性🎬催生更多臺灣獨特IP的開發 !
離島/金門題材:破墳而出的戴勝鳥
出版社:金門縣文化局,作者:張振松,出版日期:2007/05
離島題材總顧問: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林瑋嬪教授
「我族曾是所羅門王的愛臣,古蘭經的信使。我頭頂美麗的紅黑裝飾,綻放如花,瘦長身軀有著顯眼的斑飾,以孔雀的姿態,昂首行走,使我受到眾多君王青睞。」
「我來自他鄉,來到此處,為了不打擾人們,選擇空曠無人之處,與伴侶孜孜矻矻,一木一草,在洞穴築起小窩,不眠不倦地照顧孩子。待小孩成功破殼而出,孩子的爸一肩扛起養育的責任,承受風吹雨打,面對天敵威脅,努力找尋昆蟲的蹤跡,餵養我與小孩,我非常感激他。」
「豈料,人們對我們並不友善。他們害怕古墳與老屋,視為不祥之地,我族也連帶遭受此等待遇。他們朝我們扔石頭,說我們帶來不祥之兆,想到我族過往榮光,不免一陣傷心。他們還用磚瓦堵住我們的巢穴,孩子出不來,我們也救不了孩子,他們日日夜夜呼喊爸爸媽媽的哭聲,至今我依然不能忘懷......」
「為什麼我們在這裡,要遭受如此汙名?」
如果戴勝鳥會說話,也許,她會向我們這樣哭訴,她過往在金門受到的不幸遭遇。其實,戴勝鳥在世界各地的文獻裏,留下過許多美麗的紀載--在希臘羅馬的古老神話,甚至在中東的以色列,由人們票選決定的國鳥,也是戴勝鳥。牠既正面、美麗,同時又被當作負面意象的複雜意涵,就如同金門各地的貞節牌坊一樣,一來,是慶賀女性守貞的物質象徵,二來,卻也代表女性默默養家,悄悄渡過寂寞的一生,多重含意,在人類視角下有了不同的解讀。
因為戴勝鳥遠離人群,將繁殖巢設在古墓或老屋的習性 -- 這些殘破空間的恐怖氛圍,使得牠們也被視為衰敗的象徵,「破墳之鳥」、「墓崆鳥」的名號,在金門不脛而走。
-
源遠流長的宗族力量
「宗族社會」,是金門的一大特色。所謂的宗族,特指有著共同血緣關係的人際網絡,以姓氏為單位,形成一個有著共同傳統與規範的團體,成員間有著強大的向心力,有時共享權力資源,對社會結構和文化的影響也十分顯著。即使遠渡重洋,心頭仍牽掛著在家鄉的家人及宗族。
20世紀初期,許多金門人士為了追尋更好的生活,選擇前往南洋工作。懷抱著夢想的異鄉移民,只有一個皮箱,日日擠在簡陋隔間。成功致富的人會將賺來的錢寄回金門,建設家鄉設施,例如教育機構、以及最重要的宗祠與祖墓。
如果祖宗沒有得到後代適當的照顧與保護,祖墳可能敗落傾倒,飛出許多戴勝鳥,這可不是當地宗族子弟可樂於見到的情景!
此外,也呼應當時歐美文化的建築風格浪潮,金門出現許多閩洋混合風格的氣派洋樓,以彰顯全宗族的地位、與個人的成功,藉此表達對祖先的感恩。譬如陳景蘭洋樓、山后王氏宗祠等,這些宗祠與洋樓,今天都成為金門的建築名勝,更可說是當地的文化資本象徵。
-
禁錮女性的貞節魔咒
近代金門,許多男人往南洋發展,尋求致富,也有與家裡中斷聯繫的狀況。這時候最辛苦的便是留在家屋的女人了,將近90歲的黃阿嬤就是因為丈夫失蹤,帶著孩子艱苦度日,守寡至今,這類女性故事在金門十分常見,令人感到心酸不已。
金門有四座「貞節牌坊」,是國家褒揚堅忍女性的證明。最著名的國定古蹟「邱良功母節孝坊」,建於清代嘉慶年間,被稱為「臺閩第一坊」,是金門的重要文化資產之一。這個牌坊紀念的是提督邱良功的母親許氏,她在丈夫去世後守寡將近三十年。
另外還有三座貞節牌坊:「一門三節坊」、「欽旌節牌坊」,以及近年來因工程而發現的「黃氏招娘節烈坊」。這些牌坊傳遞的訊息都是 – 女性應堅守貞操,牌坊上還刻有聖旨、詩文,用來向民眾宣導保守貞節的重要。
在丈夫去世或失聯之後,獨守空閨的妻子,除了承擔家庭重擔,可能還得獨自面對那些無法言喻,卻極為幽微的情欲伏流。迫於守貞的社會壓力,寡婦最終只能放棄作為女性的身體自主;或者在不為人知之處,悄悄地釋放自己...,也是時代洪流中的一曲小人物哀歌。
-
烽火連天的戰地記憶
金門最為人所熟知的印象即是戰地。其實,早自明鄭時期,金門就已是敵對勢力的軍事前線。面對清軍的強大攻勢,鄭成功退出金門,轉進臺灣西岸,擊退荷軍,開啟臺灣的明鄭時代。
歷史總是上演著同樣的情節,1940年代,金門再度成為軍事交鋒的戰場,只是這次敵對的雙方是中華民國軍隊、與共產黨軍隊。因為1949年古寧頭戰役的成功防禦,既守護了金門,也保住臺灣一隅日後的安定。
1950年,韓戰爆發,東亞進入冷戰對峙,位於前線的金門,軍事衝突是家常便飯,譬如轟轟烈烈的八二三炮戰,為後世留下許多戰地的遺址與故事。此外,當時協防金門的美軍,也同樣留下了不少歷史痕跡。
世界局勢也為國家政策帶來了影響,受到國家嚴格管控的金門人民,漁業行為受到限制,日常行動受到拘束,處於戰爭前線的金門人,平時害怕戰爭造成身家財產損失,捲入糾紛;但在另一方面,也讚揚軍隊與名將的指揮,士氣高昂,同感驕傲。可以說,處於軍事前線又身處戒嚴時期的特殊記憶,是金門人血液中的重要成分之一。
-
- 其他2023年新增文史題材請往這裡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