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文史題材推薦:自由-人類的永恆命題

作者:文策院/發布日期:2023/12/05

 


擁有濃厚歷史底蘊的臺灣,是創作者珍貴且龐大的靈感寶庫。創作者透過豐富的內容作品,將臺灣生命力擴散出去,感動萬千人心。同時也擁有著豐沛文化實力的臺灣,文化產業發展蓬勃,題材類型十分多元,其中具有深刻在地特色的文史題材,便是內容市場的好題材💫

 2023年文策院持續與文史單位合作,亦首次獨立挖掘在地題材,邀請作者呂其正與插畫家洪添賢共同協力,新增12件文史題材,依不同類型,分為5篇專題為大家推薦。

今年新增的題材資料,文字以突出故事性的筆法切入,精扼地介紹題材內容,並附有數則延伸閱讀資料,以供查找。

題材插畫則採用類似漫畫繪製線條網點風格與分鏡分隔的形式,旨在提供讀者在閱讀文字之外的豐富視覺體驗,同時也融入故事性畫面,激發讀者對臺灣歷史的興趣。

此外,為了讓讀者自行探尋故事來龍去脈,插畫家特意設計的空白對話框,也希望延伸讀者更多創意發想,進而促進題材應用與創作。

文策院期待藉由持續推動「#文史題材推薦」,推薦這些極富臺灣特色的故事,豐富內容市場的多樣性🎬催生更多臺灣獨特IP的開發 ! 

 

 

 

白色恐怖題材:自由-人類的永恆命題

 

要生命?還是要自由?心裡那個信念,值不值得犧牲性命?活下去,是不是會有更多可能?

 

1987年7月15日,臺灣政府宣布解除戒嚴令,在此之前長達38年的戒嚴時期,泛稱為臺灣的「白色恐怖時期」。政府以國家安全之名,成立了各式各樣的偵訊機關,圍堵任何反對力量,織就有如蜘蛛絲網的綿密監控,人民一旦失足墜落,等在前頭的可能即是死亡深淵。

 

自由是什麼?被囚禁的人們心中或者已有心理準備,或者充滿無助與恐懼。失去自由的他們沒有放棄過抵抗,因為相信黑暗終將散去,有一日,他們能迎來新生。白色恐怖題材彷彿對人性靈魂深處發出的探問,生與死,永遠是人生必須面對的議題。

 

 

文史題材推薦,於2023年第五篇專題,介紹的是與合作文史單位共同推出的四則白恐題材。





 

 

  • 「彼得的機密脫出計畫」-臺灣人民自救倡議者彭明敏

 

國家人權博物館

 

「一個中國,一個臺灣。重新制憲、尊重人權。」

他是特務緊密跟蹤的對象,也是高聲疾呼獨立的先驅者。

 

類型:歷史、劇情、懸疑





彭明敏(1923-2033)出生在臺中大甲,原籍高雄,赴日求學,卻在戰爭中不幸遭到空襲,失去左臂。學成歸國後的他返回母校任教,在風聲鶴唳的戒嚴年代,他本著知識分子本色,追求自由,無所畏懼的發言,與學生魏廷朝、謝聰敏共同發表「臺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遭到政府逮捕,被判處八年徒刑。

 

在國際輿論壓力下,時任總統於1965年下令特赦,然而出獄後的他依然受到嚴密監控。就在此時,彭明敏遇見了來臺灣傳教的康培德,熱心協助自己的逃亡計畫,兩人以「彼得」作為代號,計畫出國,尋求政治庇護。

 

在某個周六的夜晚,機場人潮稀少,彭明敏將左手義肢藏在醫療吊帶裡,用假髮和鬍子改變外貌,躲過特務的銳利雙眼與嚴密調查的海關,成功登上飛往瑞典的班機,逃亡計畫就此揭開序幕...

 

 

 

  1. 彭明敏相關新聞1

  2. 彭明敏相關新聞2

 

 

 

 


  • 「安康接待室」--空間深處,究竟埋藏了什麼秘密?

 

國家人權博物館

 

凝滯空間裡的時鐘再度運轉。
時空混亂的拘禁空間,敘說著什麼樣的故事?

 

類型:劇情、歷史、恐怖、懸疑、驚悚

 



時空混亂的拘禁空間,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傳聞的散播像病毒一樣。某日,一位網紅決定挑戰「試膽」,闖入這個禁忌的地方。

 

成立於1938年的調查局,遷臺後,負責偵查各類「匪諜案件」,設立不同的「留質室」,處理各種政治案件,其中。於1974年啟用的安康接待室,是調查局在臺北主要的留置和訊問場所,也是目前唯一完整保存下來,作為威權時代侵害人權的見證處。

 

受難者以為自己被囚禁在地下牢房,其實是安康接待室的特殊設計,例如依著山坡地形打造的階梯、狹窄而黑暗的通道、球型透明監視罩等等,這些內部結構延伸的效果,混亂了受難者的認知與判斷,進而加劇他們難以脫逃的心理壓力。

 

偵訊室裡發生過什麼事情?空間深處,究竟埋藏了什麼秘密?

 

 

 

1.安康接待室相關資訊

2.安康接待室相關報導

3.openbook報導












  • 「我所思念的春芳」--來自青島東路三號押房的遺言

 

國家人權博物館

 

「我思慕的春芳:
得知妳也健康,比什麼都好。白銀、黃金、寶玉,都不及兒女珍貴。
記得這首歌吧,只要有家和土地就好。
我們有很多優秀的孩子,所以就算物品被拿走,也沒有關係。
我的冤屈,日後終將昭雪。」

 

類型:愛情、歷史、劇情、家庭、音樂

 

 

出生於阿里山部落的高一生(族名Uyongu Yatauyungana),是日本時代少數就讀高等學校的原住民。畢業後,返鄉擔任駐在所巡察的他,努力在守護家鄉傳統與現代化天秤上尋求平衡的他,將現代教育帶入家鄉,也教導孩子傳唱歌謠,積極協助文化保存與整理工作。

 

二戰結束後,國族身分轉變,他依然沒有忘記自己的根源。懷抱著烏托邦式夢想的高一生,期待為原住民爭取更多自治權,推動高山自治構想,也貸款建造集體農場,希望帶動經濟,改善族人的基本生活。種種行為早已讓高一生被盯上,與反叛分子的接觸成為最後一根稻草,當局羅織了貪汙罪名,將他逮捕入獄。

 

囚禁獄中的高一生寫了許多家書與歌曲,向妻子春芳與家人表達深深的思念:「啊!佐保姬呀!是誰在高山的深處呼喚?」字字句句情意濃厚。相信苦衷會被理解的他,全然不知死神腳步已近在咫尺。1954年,高一生被判處死刑,再也無法返回心所眷戀的家鄉。

 

 

1.高一生相關介紹1

2.高一生相關介紹2










  • 「魔鬼的自畫像」-魔鏡啊魔鏡,神的救贖到底在哪裡?

 

國立臺灣文學館

 

「用我們的生命孤注一擲,正像貝克特在《等待果陀》裏所寫的,我和龍古是等待某種類似果陀的人。」

 

類型:歷史、劇情、傳記、性別

 

 

曾以推拿接骨維生的作家施明正,寫詩,也有畫作產出,一生極富傳奇色彩--1961年因亞細亞聯盟案入獄五年,1981年小說作品《渴死者》與《喝尿者》獲頒吳濁流文學獎,1988年因聲援入遭判無期徒刑的弟弟施明德,絕食抗議,最終因肺衰竭離世。

 

善於直球剖析人性矛盾,探索內心的施明正,作品中最迷人的便是以頹廢而陰鬱的筆觸,暴露神性與魔性的拉扯,描寫主題多圍繞在家族議題、政治壓迫、監獄生活及情慾世界。《魔鬼的自畫像》以男性情慾為主軸,描寫一位因瘋狂愛欲,做出各種荒唐行徑的男主角,一段糾纏而敗德的情感關係。走過創傷,魔鬼為自己的罪行誠心懺悔之後,是否便可獲得救贖? 

 

 



1.施明正相關介紹1

2.施明正相關介紹2

 

 

 

  • 其他2023年新增文史題材請往這裡走

1.離島/馬祖
2.離島/金門
3.女性題材
4.運動題材

 

分享